20亿元煤炭超市项目落户井陉
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这个历史背景下,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是必然的。
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高成本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出口行业和产品面临双重挑战和压力:一方面,外需下降,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制裁增加,出口受到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是环保投入成本增加,2010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2亿元,比上年增加47.0%,占当年GDP的1.67%。
另一方面,这些行业大多是污染排放大户,节能减排任务很重,节能减排成本上升对其带来了直接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企业环保投入成本里隐含着机会成本,随着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环保机会成本增加。这些成本的全面上升将大大挤压企业的赢利空间,那些对成本上升敏感的企业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考验。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低成本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同时自2008年12月23日以来连续五次上调贷款利率,其中短期?6个月内、6个月至1年?贷款利率分别从4.86%、5.3l%上调至6.10%、6.56%,中长期?1年至3年、3年至5年、5年以上?贷款利率分别从5.40%、5.76%、5.94%上调至6.65%、6.90%、7.05%。
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24.2亿元,比上年增加68.2%。——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在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交易成本较高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广大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特别是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下、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频频发生的国企高管腐败事例,使一些人认为国企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甚至有专家提出了公有制是滋生腐败的最佳制度。
反对者认为国有企业快速发展抢了民营企业饭碗,是与民争利。有受调查者指出,在网上搜索国企二字,关于国企的正面新闻淹没在国进民退、电企抄表工天价工资等海量负面新闻之中,想对国企有好感也难。正如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所言,经济发展不能等,也等不得!因此,鼓励支持具有规模优势的国企加快发展是中国建设强大国家的现实选择。这说明,公众对国企的印象评价整体偏向负面。
我国有些国企确实处于垄断地位,但也有很多国企是自食其力的竞争型企业。我们可以指责国有企业的腐败,但却很难找到国企纵容腐败的逻辑。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宗斌也认为,当代世界各国均有自己的国有企业,且各具特色。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前更是十分激烈。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指出,初级阶段基本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而且要求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以上调查结果揭示了什么?第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与此同时,大国竞争也需要更多更优更强的国企。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国企这种没搞好挨骂、搞好了也挨骂的现象称之为李荣融困局。第三,国企要学会讲好自己的故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接受采访中利用企业数量、就业人数、企业产值、企业利润、税收及公共财政资源的贡献等数据说明了所谓国进民退是一个伪命题。
国企高管薪酬的突飞猛进、老总动辄上千万的薪酬让百姓接受起来着实有些难度。对此,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杨成训提出,不能说国有企业目前发生的腐败行为同国有企业的制度有必然联系。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思潮,把炮轰国企当成一种时尚,即使在国企获得突出业绩的时候,也很少有喝彩和掌声,更多的是不屑、嘲讽甚至谩骂。反对者认为,国企高管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与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同,薪酬确定方式自然也应不同,其水平当然不能向市场价位看齐。
缘何大多公众对国企印象评价负面呢?梳理受调查者意见,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认为国企靠着国家的扶持,员工往往收入高、工作轻松,效率及服务意识比民企、外企差很远,不公平。因此有舆论主张国企应退出所有竞争性领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空间。实际上,只要监督到位,国有经济本身并不必然产生腐败;只要制度完善,国有经济并不会必然发生权钱交易。就资本集中情况看,通过改革,我国所有国有企业,不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都已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绝大部分都实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投资多元化已成为普遍形式。削弱国企就是销蚀党的执政之基近日,世界银行关于中国改革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报告建议中国应该将国有企业的比重再降低63%,并主张让国有企业按更加商业化的模式运行,还警告倘若中国不推行上述改革就会发生经济危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杨斌指出,世界银行的政策建议来自受到国际舆论广泛批评的华盛顿共识,众多的经济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长期改革实践表明,华盛顿共识政策的预期与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通过梳理国企的争议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设置了您最关注以下哪些国企争议话题这一问题,按照公众得票率的高低,排在前三位的是:国企是否必然腐败(得票率为67.6%)、国企全靠垄断发展吗(得票率为61.3%)、国企高管该不该高薪(得票率为59.8%);得票率前十项其他依次为:‘国进民退是否属实(得票率为55.3%)、国企是在与‘民争利吗(得票率为53.3%)、国企效率真的很低吗(得票率为51.2%)、国企分红太少了吗(得票率为48.6%)、私有化是国企改革方向吗(得票率为41.2%)、大国竞争离不了国企吗(得票率为38.6%)、如果丢掉国企,中国将会怎样(得票率为35.4%)。那么,国企是否低效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赵昌文认为,不同研究基于不同的标准,利用不同的数据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国有企业是一个政策性工具,不要忽视它,更不能取消它,而是一个如何加强它的问题。国企承担的重大使命与特殊地位,让它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饱受煎熬。
权力拥有越大,责任风险也就越大,分配利益也就越高。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2011年全球500强上市企业名单中,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家国企进入前十。
我们认为,国企高管的薪酬应由企业的业绩来决定,如果一味苛责,将国企高管薪酬限制在较低水平,表面上看似公平,实则既不公平、更无效率,因为它违背了企业管理者之责、权、利相适应的基本规律。受调查者对于国企腐败、垄断、高薪的反感实际上正是体现了公众对社会收入分配的不满情绪。更优更强的国有企业多了,才能真正担负起世界经济竞争主体的重任,国家才能够真正从做大到做强。理性地、辩证地看待国企争议问题,国企近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主流,但公众知之甚少,暴露的问题却被广泛传播、不断放大,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讲好自己故事的能力。
二、认为不少国企凭借着垄断地位提高价格,特别是事关公众基本生活的水、电、石油等企业常常是说涨就涨,老百姓有怨气。三、受到媒体及社会舆论关于国企腐败等负面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
全民平均持股、平均获得分红的观点貌似合理,但操作性不强。私人资本早已进入电力、热力、电信、铁路运输、邮电、自来水、燃气生产供应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业。
国家应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比如,根据收益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标准,国企效率相对较低;根据人均产出标准,国有企业效率相对较高;根据宏观效率标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效率差异至少应该比收益率指标所显示出的差距小。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对国有企业印象如何问题上,多达28.6%的受调查者选择很差,33.3%选择比较差,16.2%选择一般,12.5%选择比较好,只有9.4%选择很好。持国进民退观点的人觉得国企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担心民企会越来越边缘化。需要真正坚持和完善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据201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榜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均低于民营企业。
其执政的经济基础,只能是搞好搞活和发展壮大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具有竞争关系,不仅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有竞争关系,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特别是在日益开放的条件下,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也有竞争关系。
规模是竞争力的基础,大胜小、强胜弱是常态,而以小胜大、以少胜多是奇迹,但奇迹不是总会发生。国企高管高薪合乎情理。
那么,国企是否应向全民分红?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贾华强教授指出,对于国民分红制度的设计不应是平均主义,应考虑企业所在地域或特定国民,建立起一个国企回报国民、国民关心国企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对此,支持者认为,高管薪酬应该企业自己定,适度合理的高薪是可接受的,否则容易导致人才流失;而且国企高管的薪酬与民营、外企高管相比也不算高。